夜风如水。披着幽凉的月辉,上万具精赤着上身的结实躯体同时散发着腾腾热雾,令整座千舸坊如同一座巨大烘炉。作为河北的最大船厂,千舸坊成立于魏武帝建国之后的第三年,地处邺城正南十里之外的一处黄河支流之畔。遥想当年,蔡家家主甚是豪迈地大手一挥,以百万两白银与三艘宝船、十艘舸船换得武帝陛下的龙口一诺,将此处支流的方圆百亩之地尽送于蔡家,准许蔡家私建船厂,并赐予“千舸坊”之名。似千舸坊这样规模庞大的船厂,常年在驻工匠便不下三千人,若是接到来自朝廷的大生意以致于人手不足,便要再招临时匠人,据说人手最盛之时曾高达两万余人。只可惜,千舸坊曾经的盛誉都已随着李建宇迁都洛阳而尽数湮灭。这宛如城寨一般宏伟的船厂,如今已彻底沦为匈奴军的造船工具。那一具具在冷月下辛勤的劳作的身影,自然就是千舸坊的工匠。无休无止的工作早已令他们疲倦不堪,但他们毕竟不敢丝毫怠慢手上的工作。只因这座船厂已被匈奴军完全监控,无论是昼间还是深夜都有匈奴军的巡查兵轮流视察,但凡有工匠懈怠些许,等待他的命运便是溺死于河流中。身为千舸坊的厂官,胡十三此刻正坐在河畔的厂官特用书房内。胡十三今年恰值半百之龄,已是一个男人不得不服老的年纪。事实上,他早在去年就打算将自己的辞呈送往蔡家,奈何正逢匈奴南下,且以破竹之势攻占京城,之后更是连整个河北之地也纳入旗下。为了保全船厂上下所有人的性命,胡十三只好暂且屈膝于匈奴,并亲自为敌军监督一众工匠打造战船。其实胡十三如何不知匈奴之所以急着造船,便是为了尽快南渡黄河,为了早日入侵中原?可是,他没得选。自李建宇放弃河北之地开始,胡十三与千舸坊上下所有工匠以及河北数百万百姓的命运已不再属于他们自己。直到今夜。直到胡十三看到这个忽然潜入自己书房的陌生人,他才觉得他们这些人的命运或将迎来转机。这陌生人已不算太年轻,看他的模样大概已有三十岁。他的模相貌也不算太过人,但那只灿如星河的左眼却将胡十三深深吸引。是的。这陌生人只有一只左眼,而他的右眼已被一个墨黑色的椭圆眼罩覆盖,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模样。陌生人似已连赶多日路程,那蓝黑色的风衣与围绕颈上的围巾皆已沾满扬尘,甚至连他系在腰畔的一对长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