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啃噬过的深痕。幼虫一边在挖掘通道,一边在进食。随着工程的进展,道路开通了;随着残渣不断地阻断了后路,幼虫在不断地向前。就这样,幼虫既获得了食物,又得到了安身之所。
天牛幼虫将肌体的全部力量都集中到身体的前半部,使之成为杵头状,这样,两片半圆凿形的上颚便可顺利地进行工作。上颚既然充当挖掘的工具,就必须有很强的支撑和强劲的力量。天牛幼虫便用围绕其嘴边的黑色角质盔甲来加固它那半圆凿形的上颚。除了这硬硬的上颚以外,其身体的其他部位的皮肤却是非常细腻的,而且白如象牙。皮肤之所以如此细腻与洁白,全都是其体内所含之丰富脂肪导致的。确实也是,幼虫每天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整天都在不停地啃噬;不停地进入幼虫胃里的木屑,在不断地给它补充着营养。
幼虫的足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圆球状,最后一部分为细针状,这两部分都是退化了的器官。它的足长只有一毫米,对于爬行并不起什么作用,因为身体肥胖,足够不着支撑面,连支撑身体都不能够,又怎么可以爬行呢?幼虫用来爬行的器官属于另一种类型。它既可以仰面爬行,也可以腹部冲下爬行,灵活自如。它用爬行器官取代了胸部那软弱无力的足。这种爬行器官与众不同,长在背部。
天牛幼虫有七个环节,上下长着一个满是乳突的四边形平面。这些乳突可使幼虫随心所欲地膨胀、突出、下陷、摊平。上面的四边形平面又一分为二,从背部的血管分开来;下面的四边形平面则看不出有两个部分。这就是天牛幼虫的爬行器官。如果幼虫想要往前,它便先把后部的步带鼓起来,也就是说,把背部和腹部的步带鼓起来,压缩前半部的步带。由于表面很粗糙,后面的几个步带便把身体固定在狭窄的通道壁上,以得到支撑。在压缩前面的几个步带的同时,它尽量地把身子伸长开来,缩小身体的直径,使它能够向前滑动,爬行半步。当它走完一步时,它还要在身体伸长之后,把后半部身子拖上前来。为此,幼虫必须让前部步带鼓胀起来,作为支点,同时,又让后部步带放松,让体节自由收缩。
幼虫凭借背部与腹部的双重支撑,交替收缩和放松身体,能够在自己所开凿的隧道里进退自如。但是,假如上方和下方的行走步带只能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