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于陛,另一方面直接御批道:“当时不奏,现在又来渎扰,其心何在?”对这些人予以申斥。
而伍袁萃等人则是抬出圣人之言和朱载坖向对抗,他们在奏疏中说道:“孟子云: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此诚大善也,我太祖高皇帝曾言:科敛之臣甚于盗臣也,亦大善治言也。故圣王之设关,其意恶人逐末而专利,故立法以抑之,非有所利也。征商非圣朝所宜急。顾缓急在人,谓今无善政哉!”
对于这些人的话,朱载坖一律当废话处理,朱载坖问朱翊釴道:“太子看出什么来了吗?”
朱翊釴好歹也是混了这么久的人,要是再没有长进的,朱载坖就得思考练小号的事情了,朱翊釴说道:“父皇,工商之税,前代亦征,而彼辈如此搅扰,恐有他意也,且儿臣观其籍贯,甚有意思。”
朱翊釴直接指出这几个人的籍贯,伍袁萃,南直隶苏州府人,安希范,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钱一本,南直隶常州府人;高攀龙,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其他的鼓吹所谓的关市不征的官员,也大多是南直或者广州等籍贯的官员,这就很有意思了,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大明现在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他们本应该很清楚现在富商大贾,身家巨万的情况,但是他们却鼓吹所谓的关市不征,他们为谁在鼓吹,其实已经是很清楚了。
为什么这次在朝廷上主张关市不征的官员和主张开征工商税的官员能够形成针锋相对的形势,其实是朱载坖的三途并进的手段产生了效果,在朱载坖厉行三途并进之后,虽然南直隶出身的官员在科举中仍旧可以举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大量北方的官员也可以通过翰林院的考选、科道的考选,进入翰林院和科道,同时一批虽然是举人出身的官员,但是在地方治绩优良,得以直接升任京师的部院司官,他们有着丰富的地方行政经验,知道工商赋税对于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都是支持朝廷开征工商税的。
而首辅张四维则是向朱载坖上疏阐述商人地位问题,张四维在奏疏中说道:““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商何负于国也?朝廷赋税,不取之于商,则未免取之于民,与其取之于民,不若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