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这是个人的自由,就像法国人把妻子与情人在经济上一视同仁一样。
因此,在这则笑话中,犹太人的精明没有超出“合法”的界限。而且说实话,仅就结果来看,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应征者要处于这种“白拿1000美元”的位置上,心里都会感到很满意。无论在笑话中,还是现实生活中,他们都不会提出像犹太人一样的要求,甚至也不会去想它,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这种“过于直露的精明”在一开始就被否定了:他们会为自己的精明而感到羞愧。
从这则笑话本身来看,我们根本就看不出犹太人对自己的“过分”精明而有任何的羞愧之色,他会为他的精明而感到得意。似乎“过于直露”的顾虑一点也不能影响他们的精明盘算,更不能影响他们对精明本身的推崇。他们把精明看做一件堂堂正正甚至值得大肆炫耀的东西!可以说,对精明的态度,没有人比犹太人这样坦荡了。在为自己富有成效的精明中开怀大笑,犹太商人变得越来越精明。
在犹太民族中流传的笑话很多都是关于精明的,而现实生活中的犹太商人更多的是精明之人。
犹太富商哈同是来上海的犹太人中唯一由贫穷走向富裕的人,他的精明几乎成了一种神话,传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1901年,哈同独立开办了专门从事房地产业的哈同洋行。
哈同出租小块土地和一般住房的时间都不长,一般是3~5年。租期短,既便于在每次续约时增加租金金额,又能够在需要时及时收回。在哈同的地皮上,就算是摆个摊也必须交租。有个皮匠在哈同地皮的一个小角落摆了一个摊,每月也得交5元的租金。哈同每次向他收地租时,总是很和蔼地对他说:“祝你发财。”但该给的钱还是得给。
哈同成了富翁以后,在上海滩建造了一个最大的私家花园——“爱俪园”,造价70万两银元。为了更好地管理园内职工,哈同对职工的职责和等级作了明确的规定,并让账房制作相应的徽章。但即使这样一个表明工作职责的徽章也要职工自己掏钱购买。每个徽章的“零售价”为4毛,而制作成本仅为5个铜板。
哈同的这种精明虽然需要一定的算计能力,但毕竟又用不了多少聪明,真正需要的恐怕还是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