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澄,天地圆融,四极无滞,湛碧空光。太子忽觉自身通体羽化,御风倘佯于玉鉴朗星间;缥缈无藉,随心翱翔于大千世界:瞰长川如带,奇峰若谍,谷下红芙蓉寂寞开放,涧中逍遥鱼悠哉游哉。蓦然见赤日跃出,晨曦满天,光明照彻四字八极;连自家五脏六腑、乙万个汗毛孔都被涤净了。
太子返观尘世众生,瞬间彻悟了诸苦因缘,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①正道!
悉达多得道成佛②后,遂去波罗奈斯城之鹿野苑“初转法轮”,为曾随他修行的■陈如等五众说法。这五人听了十二因缘③、四谛④、八正道⑤,心悦诚服,拜倒在佛陀面前,口颂“释迦牟尼”——意谓“释迦族的圣贤”——愿意皈依。佛陀欣然度化其为比丘弟子,共结为僧伽⑥。
斯时,佛、法、僧三宝具足。佛陀便携五比丘游化中天竺诸国,有摩诃迦叶、舍利弗。目连等人先后弃外道归依,弟子日众。初时,佛陀及众弟子芒鞋瓦钵,游方讲学,十分清苦。至王舍城传教时,有迎兰陀长者皈依,将其竹园献出;摩揭陀国王出资建精舍,供养佛陀及弟子。来舍卫国授道时.
又有给孤独长老以黄金铺地,购城南祗陀太子园林,筑构斋宇,献给佛陀;祗陀也奉献园中树木,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佛陀居此间讲道二十五年之久。
释迦牟尼八十岁那年,游方讲学至拘尸那揭罗城外,觉寿限将尽,把衣① 结跏趺坐——佛教坐势,两腿交叉,足心朝上。
①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译音,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② 佛——梵语佛陀简称,意觉者、大彻大悟智者。
③ 十二因缘——佛教认为,”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生命亦是如此,其过程可分为十二十因果联系的环节,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④ 四谛——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谛即“真理”。四谛指苦、集、灭、道。苦谛: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集谛:招感诸苦的烦恼业因;灭谛:指解脱苦果达到涅箓境界;道谛:为达涅箓之境的修习方法。
⑤ 八正道——即具有四谛知识的“正见”、思维四谛之义的”正思”、不作一切非礼之语的”正语”、从事合乎佛教要求正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