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砸落下来。大梁木上绳索的长度控制得刚好,落下的大梁木并没有完全砸在地面上,离地还有两寸的样子。因为这样设置既不会损坏石铺地面和巨木,也没人能利用这两寸的高度躲过砸击。几乎是与砸下的梁木同时,两边坐板发出很响的一声“咣当”,坐板整个翻转起来,变成竖立状。竖立的坐板反面朝里,而这反面是无法坐的,因为上面有三排八寸长的圆钉杆。两边竖起的钉板大力地对合过去,这么多圆钉杆带起的尖利风和坐板掀动的大股风让人不由得心寒、气塞。但是轿厅中除了风声外并没有其他声音,对合的钉板并没有撞在一起,两边圆钉杆交叉时便停止了。因为这状态已经足够,所有在这范围内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被钉在板上。“坎子家的‘天落雷槌’和‘钉壁对山靠’,不过这里已经改良过了,将原来的对合钉壁改成了坐板。”未等对合顶板的震颤结束,齐君元就已经给出结论。“天落雷槌”和“钉壁对山靠”应该算是坎子家比较常用的坎面,虽然结构和动作形式常常会进行一些改动,但百变不离其宗。就拿“下凡厅”中钉壁改为钉板的做法来说,采用钉壁虽然隐蔽性更强、杀伤范围更大,但是需要很多大型的动力弦簧和机构。这里改成钉板可能是不想把整个轿厅结构变得太过臃肿,失去简朴雅致的风格。清代初期江南匠家高手鲁心禾所著《遁甲奇设》中有关于“天落雷槌”和“钉壁对山靠”布设的详解,并举有很多布设典故。众多典故中都是双坎同布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靠杀伤。但其中也提到两个躲过这两坎同时动作的故事,一个是南宋时群侠大破太湖三仙岛、擒拿镇吴侯,有一个灵猿门高手进到双坎之中,在“天落雷槌”动作后的一刹那,用“一线登峰”的招数顺着吊住梁木的绳子爬到屋脊斜角中,躲过钉壁对合。还有一个是明代官府重金聘江湖道扫荡燕西匪寇,一个叫三丈陀的高手误入双坎同布的山门,他在躲过“天落雷槌”后所携带的武器精钢捣槌刚好撑住两边钉壁而逃过一劫。当然,也有许多懂得坎理、兜相的高手从机栝弦簧上直接破解两坎合布的,那都不在此记录之中。
齐君元扔出的抵杆看似没碰到东西,其实正好触碰到拉在轿厅中的十字启栝丝线,让坎面整个动作了。而弦簧动作之后蓄力释放,两坎就再不能起到作用。所以这个碰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