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社核计划也参考着金乌计划成果进行了调整,至少明确了个别关键数据,大大加快了研发进度。
次年、四四年,这已是大战爆发的第五个年头。
由于明军特种部队突袭橡树岭工厂严重影响了-235的分离工作,结构简单的枪式方案迟迟积攒不到足够多的核原料,曼哈顿计划只能依赖反应堆制造p-239来实现内爆式方案。
华盛顿时间2月10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进行了三位一体行动,成功试爆一颗2.1万吨当量的内爆式原子弹。
出于提振军民士气的必要,总统批准曼哈顿计划进一步解密,全美各大报纸铺天盖地的报道了这件事,试图稳定人心。
鹰派人士大喜过望,立刻扬言要以原子弹对汉堡、科隆、埃森、法兰克福、里昂、图卢兹、布雷斯特等工业城市实施毁灭性打击,彻底摧毁敌人的工业能力。
但这其实只是不切实际的吹嘘,依照目前的反应堆产能,第二颗原子弹尚且还要等待大约两个月,产能扩充计划则要等到下半年才能完成。
从另一方面来看,英美寄予厚望的战略轰炸已经濒临破产——数以百万吨的航空炸弹并未显著打击军事工业,成效最佳的反倒是阻断交通运输。
伊比利亚半岛和亚平宁半岛的德军重兵集团确实出现了尴尬境况——大批崭新的武器装备积压在后方难以补充给一线部队,很多步兵师和装甲师无法维持齐装满员的状态。
可即便如此,盟军尝试发动的几次大小攻势依旧收效甚微。
最乐观的参谋也估计需要再维持两三年的战略轰炸才能让一线德军部队消耗到战力锐减的地步,但这显然无法接受,英美航空兵部队的轰炸机和战斗机之损失日益增多。
例如在亚平宁山脉的佩波利堡战役的局部突出部发生了一次标志性的战斗——防守433高地的德军第219步兵师的一个加强营600余人面对数倍于己的盟军部队坚守一星期之久,期间只得到了很少的两次增援,参战的巴西和加拿大部队累计投入六个营4000余人,且得到了多个炮兵营的直接支援,付出巨大代价仍寸步难行,最后还是德军主动弃守了这个突出部。
而从大战爆发迄今,美军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