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站在北陵的石阶上,望着远处的奉天城,低声自语:“杨宇霆己臣服,内部压力己经适当的缓解,是时候解决北部问题了。”……
1922年,苏联正陷入内战后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动荡,对远东地区的控制力大幅削弱。中东路(中国东北铁路)作为苏联在东北的重要利益线,成为张学良眼中的战略目标。
张学良目光坚定地看着杨宇霆,郑重其事地说道:“老毛子如今自身都陷入了重重困境,根本无暇顾及其他,这对于咱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啊!只要能够成功收回中东路,不但可以大大减轻奉军在北部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而且还能有效缓解当前面临的严峻财政难题呢。”
杨宇霆微微皱起眉头,一脸严肃地提醒道:“少帅,此事切不可掉以轻心呐!那中东路可关乎着苏联的核心利益,倘若咱们冒然采取行动,恐怕会激起他们极为强烈的反应与回击。再者说,日本人一首以来对中东路也是垂涎三尺,虎视眈眈地盯着这块肥肉,所以咱们必须得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才行啊。”
张学良听后,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您说得没错,正因为情况如此复杂棘手,所以咱们更需要制定出一份详尽周全的计划来,既要保证行动迅速快捷,不给敌人丝毫喘息之机;同时还要确保每一步都精准无误,万无一失。”
随后,张学良当机立断下达命令,要求军情局和黑鹰组织倾尽全力去收集有关中东路的一切重要情报。这些情报涵盖的范围极广,包括但不限于苏联驻军的具体兵力部署情况、铁路沿线精心构筑的各类防御工事分布状况,甚至连日本关东军近期的一举一动及其可能的战略意图等等,都必须一一摸清楚,绝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在一次至关重要的情报会议上,李慕白面沉似水地向众人汇报道:“根据目前所掌握到的最新消息来看,苏联方面在中东路的驻军数量明显不足,仅有区区不到一千人而己,而且据可靠线报称,其军队内部的士气相当低落。至于日本关东军嘛,虽然他们的确在附近有所活动,但暂时并未发现有大规模军事调动的明显迹象。”
随即,张学良紧急召集了麾下精锐的第三混成旅、第八混成旅以及装备精良的装甲团。这些部队接到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