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喝问:“阁下是哪条道上的朋友?可否留下个名号,让小人回去也好向武将军有个交代!”
流浪汉本已走到门口,闻言回过头来,对武忠悠然笑道:“将军听说过千门公子么?”见武忠茫然摇头,他有些遗憾地摇摇头,“将军真有点孤陋寡闻,也难怪,千门公子傲啸江湖之时,将军大概还未成年吧。”说到这他顿了顿,傲然道,“千门公子襄,正是区区不才。”
大同镇西将军府内,武延彪翻来覆去看着手中的信函,那是俞重山写给他的推荐信。在信中,俞重山对公子襄推崇备至,并详细叙述了他率剿倭营大胜倭寇的事迹。虽然武延彪知道俞重山不会轻易推崇一个人,不过他依旧不相信面前这其貌不扬的文弱书生,会有什么过人之处。
“嗯,既然俞将军如此推崇在下,你就留在我帐前听用吧。”武延彪放下信函,眼里满是不以为意的冷漠,他看起来跟俞重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饱经沧桑的脸上,像是戴了层面具般木无表情,喜怒完全不形于色。
武延彪显然对一身戎装的赵文虎和李寒光更感兴趣,凭着他领兵多年的直觉,他敏锐地感觉到面前这两名年轻军官,定是俞家军的骨干和精锐,俞重山在信中对他们却没有半句夸赞之词,只说他俩是自愿追承随公子前来投奔的将领,是公子襄在剿倭营时的左膀右臂,他们的调令兵部随后就会送到。
武延彪审视的目光最后落到面前这文弱书生的脸上,见他并没有寻常书生的畏缩和胆怯,也没有文人惯常的恃才傲物和狂放不羁,只是不卑不亢地站在那里,其从容镇定令众人侧目。武延彪不禁在心中暗忖:这小子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外,竟能得俞重山的推崇和两名虎将的追随?
对于武延彪的冷漠,云襄毫不意外,他上前一步拿起桌上的推荐信,三两下撕成碎片,然后对武延彪笑道:“这封推荐信,只是在下求见武帅的敲门砖,如今它已完成了使命,武帅不必再将它放在心上,更不必因为这封信就对在下另眼相看。”
武延彪捋着颌下三缕青须略一沉吟:“嗯,本帅帐前正好缺一名书记官,公子就暂且委屈一下吧。”书记官通常只负责记录一下会议纪要、替主帅撰写官函和奏折,完全没有过问军事的权力。
武延彪话音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