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放进笼中,从而多少了解了一点点迷惑我们听觉的演唱家的情况。两片鞘翅都是由一片宽大的半透明干膜构成的,薄如一片白色洋葱片,能够整个儿地震颤。鞘翅状如圆的一端,上端略小。圆的这一端按一条粗重纵翅脉折成直角,再以鞘翅凸边沿体侧往下, 在蟋蟀休息时, 包住其身体。
右鞘翅覆盖在左鞘翅上。右鞘翅内侧靠翅根处有一块胼胝, 辐射出五条翅脉,两条冲上,两条往下, 而第五条几乎呈横向,略微泛红, 是基本部件,也就是琴弓, 这从其上横向的细锯齿一看便知。鞘翅的其他地方还有几条不太粗的翅脉, 功用在于绷紧薄膜,但不是摩擦器的组成部件。
左鞘翅,或者说下鞘翅,结构与右鞘翅相同,但区别在于琴弓、胼胝以及由胼胝辐射出去的翅脉位于上部表面。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左右两把琴弓呈斜向交叉。
当蟋蟀放声歌唱时,左右鞘翅高高地竖起,宛如一张薄纱船帆,只是内边缘相互接触。这时候的左右两把琴弓是彼此斜着咬合着的,它们相互摩擦便使得绷得紧紧的薄膜产生强烈的震颤。
根据每把琴弓是在另一个鞘翅的胼胝(其本身也是粗糙的)上还是在四条光滑的辐射翅脉中的一条上摩擦,蟋蟀发出的声音则有所不同。这也许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胆小的蟋蟀怀疑遇到危险时会用声音迷惑我们,让人觉得声音发自前后左右,难以捉摸。
声音的强弱、响亮、沉闷变化,使人产生距离上的错觉,这是蟋蟀这个腹语者的高超艺术手段,而这种错觉的产生还有另一个原因,这很容易发现的。声音响亮时,鞘翅是完全竖起的;声音沉闷时,鞘翅则多少有点下垂。当鞘翅处于下垂状态时,其外侧边缘不同程度地压在蟋蟀柔软的侧部,从而减小了振动部分的面积,声音也就随之变小。
用手指触摸敲响的玻璃杯,它便声音发闷,仿佛是从远处传来。灰白色蟋蟀深谙这个声学奥秘。当有人去捉它时,它便把振动片的边缘压在柔软的肚腹上,使人不知它身在何处。我们的乐器有制振器、消音器, 意大利蟋蟀的制振器、消音器可与之媲美,而且结构简单, 功效奇佳, 胜我们一筹。
田间地头的蟋蟀及其同类昆虫也使用这种消音办法,把鞘翅边缘压在肚